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42 点击次数:150
1950年7月13号那天,美国飞机飞过了中朝边界,把炸弹扔到了中国老百姓头上。这事儿一出,咱们军队立马就行动起来,调了大批部队往东北那边赶,直接驻扎在中朝边境,把东北的防线给加固了。
到了8月末,咱们这边已经有25万人的部队集结完毕,那时候大家管这支队伍叫“东北边防军”。朝鲜那边呢,早就急得不行了,连着好几回找中国帮忙,想让我们出手对付那些在仁川登陆后一路高歌猛进的美军。
10月8号那天,军委开完几次重要会议后,正式拍板决定成立抗美援朝志愿军。这支队伍的主力部队,其实就是之前驻扎在中朝边境的“东北边防军”,他们早就准备好了。文件一签,志愿军就这么正式组建起来了。
志愿军组建完成之后,各个部门迅速投入运作,参谋部、各兵团和各军的负责人也都到岗就位,但最关键的总指挥位置,却一直悬而未决。各部门的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,唯独这个最重要的岗位,始终没有最终确定人选。
那时候,大家心里都清楚,咱们志愿军一进朝鲜,就得跟美军带的联合国军干上。人家那边飞机大炮啥都有,装备比咱们强太多了。这仗肯定不好打,必须得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。
选个靠谱的总指挥特别关键,要是挑错了人,这场仗的输赢可就悬了。这事儿真不能马虎,毕竟整个战局的走向,全看这位指挥官怎么指挥。万一选了个不靠谱的,到时候可就真抓瞎了。所以啊,在这个节骨眼上,选人必须得慎重,一个不小心,可能就把整个战局给毁了。
事情就这么定了,彭老总被任命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。他带着部队跨过鸭绿江,和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硬碰硬。谁都没想到,这支志愿军愣是把号称天下无敌的美军给打趴下了,最后还赢下了这场硬仗。
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,当年军委在挑选志愿军总司令时,除了彭德怀之外,还考虑过其他三位将领。这三位候选人都是谁?他们又为什么没能最终当选?需要说明的是,这些候选人的顺序并不代表任何优先等级。
陈毅,这位在新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,不光是开国元勋,还是位响当当的军事家和外交家。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崭露头角,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活跃在政坛和外交舞台上。特别是在上海当市长那会儿,把上海治理得井井有条,还搞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动作。后来当外交部长,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说话,硬是把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给抬上去了。要说陈毅的贡献,那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,从打仗到治国,从国内到国外,处处都有他的身影。
军委决定派志愿军赴朝作战那会儿,陈老总立马就跳出来了。他直接找上军委,拍着胸脯说自己肯定能带好这支队伍,保证打个漂亮仗。谁都知道陈老总带兵有一套,可他连着打了好几个电话,军委那边始终没点头。最后,他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地指挥这支队伍。
这事儿说来也挺容易理解的。那会儿陈老总可是上海市的一把手,担子可不轻啊。要知道,上海的经济搞得好不好,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,哪能出半点岔子?所以陈老总那个位置,真是一点都马虎不得。
说实话,军委那时候最看好的就是三野的粟裕大将。从1947年华野和山东野战军合在一块儿变成三野开始,粟裕就一直当总司令,牢牢把控着三野的指挥权。
老百姓提到粟裕大将时,都爱用"战神"这个称呼,说明他在带兵打仗方面的本事已经得到大家认可。军委其实很信任他,觉得让他当志愿军总指挥肯定没问题,但最后这个位置还是没给他。
说白了,粟裕大将那会儿身体确实不行。体内有弹片残留,加上多年积累的各种病痛,连日常行动都费劲,更别提出国带兵打仗了。军委考虑到他的健康情况,最后决定打消这个念头,让他安心养病。
林帅,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他不仅是《红太阳》中的重要人物,更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。林帅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,让他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存在。无论是在《长征》中的英勇表现,还是在《解放战争》中的关键决策,林帅都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和智慧。他的名字,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,代表着勇气、智慧和胜利。林帅的故事,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,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,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。
林帅作为四野的统帅,手底下管着100多万人的队伍,而且他的部队就驻扎在东北,跟朝鲜就挨着。要论打仗的本事,林帅那可是数一数二的。这么看来,让他来当志愿军的总指挥,确实挺合适的。
可军委最终没选他,主要是林帅这人太小心了。就拿打锦州那事来说,他跟军委来回扯皮,总说不打没把握的仗。等到抗美援朝的时候,他又觉得这仗太难打,胜算不大,干脆就投了反对票。
军委拍板定下了彭总,这决定可不简单。他可是打过百团大战的老将,各个兵团都待过,经验丰富得很。最关键的是,他全力支持军委出兵朝鲜的决定,跟上面的想法完全一致。这些条件加起来,让彭总成了最合适的人选。
在确定抗美援朝的最高指挥官人选时,除了彭德怀,还有陈毅、粟裕和林彪这三位将军被列入考虑范围。经过一番筛选,彭德怀最终胜出,成为了带领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总指挥。
#百家说史#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